葡萄酒

国产威士忌,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时间:2025-09-29 发布单位:网易

9月19日—22日,第二届千岛湖威士忌国际嘉年华举办,不仅是一场行业与爱好者的狂欢,更像一扇窗口,让人们得以窥见中国威士忌产业的蓬勃当下与无限未来。

image.png

热潮之下,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再次被推向台前:从投资火热、产能狂奔到赢得消费者的真心,国产威士忌,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01

国产威士忌生态圈规模初具

近年来,国内威士忌酒厂的投资建设步伐显著加快。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威士忌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已有45家企业处于在建、投产或待建阶段。

具体来看,一是国际酒业巨头在华布局,如保乐力加在峨眉山建的叠川蒸馏厂、帝亚吉欧在云南建的洱源蒸馏厂;二是本土白酒企业跨界拓展,如郎酒、洋河、古井贡酒等传统白酒企业纷纷入局威士忌领域;三是专业威士忌酒厂的兴起,如福建大芹陆宜、崃州蒸馏厂、高朗、吉斯波尔等品牌。

由此,中国威士忌逐渐形成以云南、福建、浙江、四川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image.png

特别是从2024年以来,国产威士忌领域动态频频:

郎酒斥资30亿元在峨眉山启动高桥威士忌工旅融合项目;百润股份投资的崃州蒸馏厂发布了首款单一麦芽威士忌品牌“崃州”以及单一调和威士忌品牌“百利得”;帝亚吉欧在华投资的云拓单一麦芽威士忌酒厂及游客中心在云南洱源县正式落成;杭州千岛湖威士忌酒厂项目也进入建设快车道……

进入2025年,全新威士忌国家标准——《烈性酒质量要求第1部分:威士忌》正式颁布,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分水岭,标志着政策法规层面开始深度介入,为国产威士忌品质的提升与标准化生产、市场的规范化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近期,第二届千岛湖威士忌国际嘉年华举行,为“国威热”再添一把火。

一系列的动作说明,中国威士忌产业的崛起,已不局限于贸易、流通等下游阶段,而是进一步延伸至生产、项目建设、设备研发、标准制定乃至文化输出的全产业链领域,标志着中国威士忌正式进入“体系化竞争”的新时代。

02

产区集中发力,千岛湖威士忌为“国威”注入新鲜血液

相较于四川、云南等地的威士忌项目,千岛湖虽起步较晚,但却是国内首个统一规划、集中发展的威士忌产业集群。

在此次嘉年华活动期间,媒体、专家等团队走访了千岛湖产区建成/在建的三家威士忌酒厂。微酒了解到,目前千岛湖已建成2家酒厂,另有3家正在建设中,其中既有国际资本和本土巨头投资,也有来自台湾的精品品牌。

各酒厂形成了自身的差异性特色:

淳岸拥有英国母公司奥歌诗丹迪的经验优势,并创造性地使用山中矿洞进行“洞藏”熟成;

万季有苏格兰酿酒师Graeme坐镇,使用较有挑战性的橡木制发酵槽;

千岛金久采取差异化双线生产,是产区内唯一以调和威士忌产品为主打产品,并且已生产金酒产品的酒厂。

千岛湖威士忌酒业拥有老酒库存且有首家投产的先发优势,湖畔酒店可与酒桶共眠;

隐象庄园投资金额最高且占地面积最大,将建设融威士忌生产品鉴、酒店餐饮、艺术体验等为一体的工业旅游项目。

此外,据悉本届嘉年华规模全面升级,现场有30余个威士忌品牌参展,集中呈现了100多款产品,涵盖国际经典名庄与中国本土酒厂。从苏格兰的单一麦芽、调和威士忌到中国近年涌现的创新佳作,一应俱全。

image.png

活动期间,2025(首届)CWSA威士忌指南·威士忌星级年鉴也同步举办,集结了2场专家评委组CWSA千岛湖专场品鉴会加上跨越72小时的大众评委专场。

在互动体验方面,本届嘉年华还推出了消费补贴政策。百瓶APP发放总额30万元的线上消费券,观众可用于购买心仪的酒款;还有10万元的代金券促进线下推广与消费;阿尔法城美食区则额外准备了8万元美食券,方便观众在品尝佳酿的同时搭配本地美食。

千岛湖产区以其独特的统一规划与集群发展模式,正成为中国威士忌版图上的一股新鲜力量。这一场嘉年华也生动诠释了产区建设与市场培育的协同并进,为“国威”崛起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image.png

03

“国威热”下的冷思考

然而,需要在“国威热”之下进行冷思考的是,国产威士忌虽然前景可期,但也需要谨慎看待行业发展。

当前,国产威士忌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可能过于乐观地预估了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在生产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则是国产威士忌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消费群体和市场份额,这可能造成产品销售速度跟不上生产速度,从而形成库存积压的风险。

此外,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消费者口味的多变性,也为国产威士忌的市场前景增添了变数。如果不能有效应对这些变数,国产威士忌产业同样有可能陷入库存高企、产业发展受阻的困境。

本土化创新或将成为国产威士忌破局的关键。

从美国和日本威士忌的发展历程可以获得有益借鉴:美国威士忌并不以苏格兰威士忌为标准,而是采用美洲橡木陈酿,原料由大麦改为资源禀赋更具优势的玉米,创造出独特的“波本”威士忌品类;日本威士忌则通过创新使用亚洲橡木(如水楢木)进行陈酿逐步打造出本土特色,2023年日本威士忌在本土市场市占率超过75%。

国产威士忌也进行了本土化创新的有益尝试,如吉斯波尔在东北找到适宜泥煤并形成专利技术;天佑德酒推出青稞威士忌;太龙酿使用大米酿造;古越龙山“穿岩十九”以糯米为原料;仁怀酱酒集团推出国内首款“酱香威士忌”……

image.png

▲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

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也表示,企业需精准把握消费趋势,特别是年轻群体对本土化创新的偏好,聚焦中国特色谷物原料、风土表达及工艺融合,强化本土原料应用与文化符号渗透。

image.png

▲威士忌学院院长谭观荣

此外,在市场拓展上,威士忌学院院长谭观荣指出,国产威士忌的市场不仅局限在大陆本土,包括港澳台等在内的海外市场也是重要的潜力市场。

尽管当前国内威士忌市场份额占比较小,但2025年上半年进口数据显示,在上半年烈酒进口结构中,威士忌首次超过白兰地位居进口额第一,这表明国内威士忌消费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并有更大的挖掘空间。

从云南的风土到四川的匠心,从福建的探索到千岛湖的集群迸发,中国威士忌的叙事已不再局限于“酿造”,更关乎“创造”——创造基于本土风物的风味,创造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消费文化。或许它的终点,并非复刻一个苏格兰或日本,而是要在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上,找到威士忌的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