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届中国葡萄酒领军企业T7峰会上,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昌黎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范雪梅围绕中国葡萄酒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分享了深刻见解。她的观点为正处于深度调整期的中国葡萄酒提振信心,也为从业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与行动启示。
范雪梅指出,中国葡萄酒行业当下正处于从“规模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转型阵痛期,面临着三大核心矛盾,这些矛盾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品牌力薄弱,高端市场话语权缺失。在国际葡萄酒市场中,法国波尔多、勃艮第等产区的品牌早已深入人心,其高端葡萄酒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相比之下,国产葡萄酒品牌在国际上认知度较低,在国内高端市场也难以与国际品牌抗衡。消费者往往对国产葡萄酒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其品质和档次不如进口葡萄酒,导致国产葡萄酒在高端市场的份额较小,品牌价值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商务宴请和高端社交场合,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法国拉菲、澳大利亚奔富等国际知名品牌的葡萄酒,国产葡萄酒鲜少出现在这类场合的餐桌上。
产品力价值标杆不明,消费者认可度低。在消费者心中,国产葡萄酒尚未形成明确的质量价值标杆。尽管国内有众多葡萄酒产区和品牌,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让消费者对国产葡萄酒的品质产生一致的信任。在中高端价格带,消费者普遍会优先选择国际品牌,如500 - 1000元区间,奔富389、407等成为消费者的热门选择,而国产葡萄酒在这一价格区间的产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未能在不同价格带形成价值引领,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品质和品牌的双重需求。
文化认同不足,本土文化根基不深。葡萄酒作为“舶来品”,虽然在中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历史,但在本土文化中的扎根深度仍显不足。与白酒、啤酒等传统酒品类相比,葡萄酒在消费者心中缺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白酒承载着中国悠久的酒文化,在各种传统节日、社交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啤酒则因其清爽的口感和适合大众消费的特点,成为日常餐饮和聚会的常见饮品。而葡萄酒在文化层面的缺失,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吸引消费者的长期关注和支持。
面对行业的重重困境,范雪梅提出以“品质升级 + 文化赋能 + 渠道创新”为三驾马车,驱动中国葡萄酒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提升”,实现破局发展。
品质升级,铸就行业发展基石。品质是葡萄酒行业的生命线。范雪梅强调,构建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是提升品质的关键。从葡萄种植环节开始,严格把控土壤、气候、灌溉等因素,确保葡萄原料的优质。在酿造工艺上,引入先进的AI技术,优化发酵、陈酿等过程,提升产品的稳定性与风味独特性。例如,通过AI技术可以精准控制发酵温度和时间,使葡萄酒的口感更加醇厚、香气更加浓郁。
产品创新也是品质升级的重要方面。针对年轻化群体的即饮需求,开发低度果味酒、小瓶装产品,满足年轻消费者追求时尚、便捷的消费特点。在高端化突破上,依托“葡萄酒小产区”认证、文化IP酒等推出高端系列,以国际赛事奖项背书品质,提升品牌形象。同时,开发脱醇葡萄酒、盲盒套餐(霞多丽 + 长相思组合)等差异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趣味等多元需求。
文化赋能,赋予葡萄酒灵魂。文化是葡萄酒的灵魂所在,深挖历史基因,讲好中国葡萄酒故事是强化文化认同的核心。中国有着悠久的葡萄酒历史,从丝绸之路时期葡萄的引入,到如今各大产区的蓬勃发展,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可以挖掘“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本土文化符号,打造“文化 + 葡萄酒”IP,将葡萄酒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茅台葡萄酒打造的“寻美东方”IP,以黄河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为载体,通过“海岸线”系列活动链接城市历史与葡萄酒文化,让消费者在品尝葡萄酒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对国产酒的文化认同。通过场景化叙事,如举办沉浸式葡萄酒品鉴会、与体育赛事联动等方式,强化B/C端联动,将品牌融入消费者生活场景,形成稳定的圈层群体。此外,联合艺术家、设计师开发“国潮酒标”“非遗酒器”等周边产品,提升品牌的文化附加值,使葡萄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艺术品。
渠道创新,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在数字化时代,渠道创新对于葡萄酒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范雪梅认为,要实现线上线下全域覆盖,搭建“内容 + 电商 + 社群”私域矩阵。线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葡萄酒知识科普、酿造过程揭秘,吸引消费者关注,缩短消费决策路径。例如,一些葡萄酒品牌通过抖音直播,邀请专业品酒师进行现场品鉴讲解,实时与消费者互动,解答疑问,促进产品销售。
线下联合餐饮、商超开展“葡萄酒进社区”活动,提供免费品鉴与即时配送服务,让消费者更便捷地接触和购买葡萄酒。同时,培训终端销售人员成为“葡萄酒顾问”,为消费者提供“餐酒搭配”“储藏技巧”等一站式服务,提升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和对品牌的信任度。
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行业内各方的协同合作。范雪梅倡议,打破信息孤岛,建立“中国葡萄酒产业联盟”,共享种植技术、酿造工艺、市场数据等资源,避免重复投入与恶性竞争,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推动标准建设也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联合行业协会制定《中国葡萄酒品质分级标准》,从葡萄品种、酿造工艺到陈年潜力,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使消费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葡萄酒的品质等级,提升国产葡萄酒的品质认可度和市场竞争力。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强化人才培育至关重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设“葡萄酒大师班”,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范雪梅的见解为中国葡萄酒行业描绘了一个清晰的发展路径。在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解决核心矛盾,以品质升级、文化赋能、渠道创新为抓手,加强行业协同合作,中国葡萄酒行业有望在变革中实现突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国际葡萄酒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让中国葡萄酒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市场。